倒经是指月经血没有从子宫排出,而是从其他部位如鼻腔、口腔、眼睛等流出。这种现象在中医中被称为“经行吐衄”或“逆经”,在西医中则被称为“代偿性月经”或“周期性子宫外出血”。
症状
倒经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出血、吐血、外耳道流血、眼结膜出血、便血等。这些症状通常与月经周期相似,表现为周期性的非子宫出血。
原因
倒经的原因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导致黏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生长并出血。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倒经的原因主要包括阴虚火旺、肝郁气逆和胃腑蕴热。治疗方法包括解郁、清火、降逆,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顺经汤、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等。具体药方如当归、白芍、柴胡、茯苓、薄荷、丹皮、栀子、生地、黄芩、龙胆草等。
日常护理和饮食建议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营养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茄子、豆角、草莓、苹果、香蕉等。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晚期阶段,一般指患有慢性肾脏病的4期和5期的患者。主要病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脏病。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肾单位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破坏,导致肾单位无法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致使代谢废物和毒素在体内积聚,引起各种自身中毒的症状。
临床中,诊断为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痛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等,当这些肾病的发病迁延难愈,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都可统称为“慢性肾病”。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肾结石,是由尿液中的一些成分在肾脏内形成的结石,常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症状。高发于男性,特别是30~50岁年龄段,而且在中国南方以及夏季发生得更为频繁。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涉及各种因素,如人体代谢产物异常、尿液浓度升高、尿路系统因素以及药物相应因素等。另外,生活习惯,如水分摄入不足,过量摄入动物蛋白、钠、钙,长期低镁饮食,也会提高肾结石的风险。气候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都可能诱发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