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主要是由于心肌发生了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症性病变。疾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病毒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以及非感染性因素如药物、毒物、放射、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等。所有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青壮年的人群中,尤其是身体健康且没有基础器质性疾病的人以及长时间疲劳者的发病率较高。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普通急性心肌炎和暴发性心肌炎。其中,暴发性心肌炎的病情危重,病死率可高达80%。
心肌炎的症状会因病程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无自觉症状到出现严重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典型的前驱症状包括发热、全身倦怠、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急性发作症状可能包括中重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和头昏,严重者即使没有前驱症状或者不适感也可能突然晕厥甚至猝死。
对于心肌炎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药物,营养心肌药物以及机械循环辅助治疗。预后情况则依患者具体状况而定,普通急性心肌炎患者预后良好。暴发性心肌炎尽管其原发病情较严重,但如果能度过急性危险期,长期预后较好。
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诱发心肌炎的主要因素仍是各类病毒,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较为常见,约占30%-50%。其他常见病毒还包括人类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单纯疱疹、脑炎/肝炎病毒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晚期阶段,一般指患有慢性肾脏病的4期和5期的患者。主要病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脏病。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肾单位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破坏,导致肾单位无法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致使代谢废物和毒素在体内积聚,引起各种自身中毒的症状。
临床中,诊断为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痛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等,当这些肾病的发病迁延难愈,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都可统称为“慢性肾病”。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肾结石,是由尿液中的一些成分在肾脏内形成的结石,常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症状。高发于男性,特别是30~50岁年龄段,而且在中国南方以及夏季发生得更为频繁。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涉及各种因素,如人体代谢产物异常、尿液浓度升高、尿路系统因素以及药物相应因素等。另外,生活习惯,如水分摄入不足,过量摄入动物蛋白、钠、钙,长期低镁饮食,也会提高肾结石的风险。气候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都可能诱发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