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F)是一种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导致心脏不能满足全身的基础代谢需要。常诱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高发人群包括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率超过10%,5年死亡率可达50%。心力衰竭可以按照病变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等。当病情加剧时,可能出现肺淤血、气促、胸闷、双下肢水肿、乏力和头晕等症状。
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利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植入类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方法。对正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控制也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此外,根据目前的研究,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其5年死亡率高达50%。
诱发因素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了解诱发因素可减少心力衰竭的急性发病。
感染:呼吸道感染较常见,感染可以加重肺循环淤血。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常见,各类快速型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全身血液容量增加:输液过多、过快,高盐饮食等。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妊娠后期、分娩、暴怒等。
治疗不当:不当停用利尿药、降血压药等。
其他: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冠心病患者并发心梗等。
症状
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现一般不明显,因为在心功能受损的初期,心脏的储备能力会帮助弥补损伤。就相当于如果公司有一个同事生病了,其他人会加班加点帮他完成工作,保证公司的完善运行。
如果心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的情况下,储备能力的应用终究会达到极限,身体就会相继出现一系列症状。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很多人都生病了,这个时候公司的其他员工加班加点也完不成这些工作的话,公司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有的患者会在活动时出现气促、胸闷,有的入睡后憋气、胸闷,需要垫高上半身睡觉。还有双下肢水肿、乏力、头晕等。心力衰竭的症状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变化。
日常护理
一般患者应采取高枕位睡眠;较重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限制体力活动,心力衰竭较重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少量多餐,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宜超过5克。
按医嘱服药;预防呼吸道感染;育龄妇女要做好避孕。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晚期阶段,一般指患有慢性肾脏病的4期和5期的患者。主要病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脏病。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肾单位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破坏,导致肾单位无法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致使代谢废物和毒素在体内积聚,引起各种自身中毒的症状。
临床中,诊断为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痛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等,当这些肾病的发病迁延难愈,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都可统称为“慢性肾病”。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肾结石,是由尿液中的一些成分在肾脏内形成的结石,常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症状。高发于男性,特别是30~50岁年龄段,而且在中国南方以及夏季发生得更为频繁。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涉及各种因素,如人体代谢产物异常、尿液浓度升高、尿路系统因素以及药物相应因素等。另外,生活习惯,如水分摄入不足,过量摄入动物蛋白、钠、钙,长期低镁饮食,也会提高肾结石的风险。气候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都可能诱发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