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简称PN,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根据病程长短,肾盂肾炎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其发病原因复杂,包括尿路梗阻、尿道器械操作,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妊娠,不良生活习惯等。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及长期留置导尿管者等。虽然肾盂肾炎本身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肾功能衰竭等,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肾盂肾炎的临床症状包括腰痛,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的尿路刺激症,以及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等。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脓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肾盂肾炎的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治疗、充足的水分摄入、疼痛和发热控制等。对于急性肾盂肾炎,通常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随后转为口服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可能需要长期抗生素治疗和针对尿路梗阻的治疗。预后通常良好,尤其是对于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时治疗尿路感染、避免尿路梗阻等。
肾盂肾炎的研究和治疗技术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进步,特别是在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此外,对于尿路梗阻的治疗方法,如微创手术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等,也为肾盂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对肾脏疾病认识的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肾盂肾炎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出现。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尿毒症是急慢性肾衰竭的晚期阶段,一般指患有慢性肾脏病的4期和5期的患者。主要病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肾脏病。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肾单位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的破坏,导致肾单位无法排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致使代谢废物和毒素在体内积聚,引起各种自身中毒的症状。
临床中,诊断为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痛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等,当这些肾病的发病迁延难愈,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都可统称为“慢性肾病”。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肾结石,是由尿液中的一些成分在肾脏内形成的结石,常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症状。高发于男性,特别是30~50岁年龄段,而且在中国南方以及夏季发生得更为频繁。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涉及各种因素,如人体代谢产物异常、尿液浓度升高、尿路系统因素以及药物相应因素等。另外,生活习惯,如水分摄入不足,过量摄入动物蛋白、钠、钙,长期低镁饮食,也会提高肾结石的风险。气候因素、饮食因素、药物因素都可能诱发此疾病。